当前位置: 鹬蚌 >> 鹬蚌的天敌 >> 小学生质疑鹬蚌相争,孩子问题多是好事
不知道你有没有发现,现在的小孩子比之前聪明多了,而且对有些事情还非常有见地,动不动都喜欢挑战权威。
最近看到了一则报道,说是一个来自重庆的小朋友对课本提出了质疑。报道上说这个姓黄的小学生,今年11岁,上五年级。前段时间,当他姑姑回到老家时,他便拿起课本指着“鹬蚌相争”这篇课文说,“这篇课文有个地方错了”。
他姑姑耐心地把课文读了一遍,没发现有什么问题,更加疑惑:“课文没什么问题阿!”见姑姑没看出什么,他便指着课文跟姑姑说:“你看,蚌的肉被鸟的嘴夹住了,蚌又用壳把鸟的嘴反夹住了,那么它们是怎么开口说话的呢?”
听到侄儿的疑惑,他姑姑当场就愣住了,也不知道该怎么回答。于是就在网上查找了相关的资料,并咨询了孩子的老师。但找到的答案都不能让小黄满意,“即便是故事,也不能犯这样的低级错误。”
《鹬蚌相争》是出自《战国策》里面的一个故事,当然为了说明问题,就把故事里的情节给拟人化了。现实中鹬和蚌根本就不是同一个物种,它们相互之间也不会相互交流,之所以让它们说话是为了更好地说明一个道理。其实即使它们不说话,也能感受到它们相互争夺互不相让的意思。
很多寓言故事为了说明一个道理,经常会用拟人化的手法,来让它们对话,有时候可能也顾及不到这样的细节。小黄这样细致观察和思考的精神值得提倡,但作为家长,面对孩子的问题不要一味地回避,要想办法给他一个合理的解释。如果真找不到满意的答案,也要对孩子做好引导,不要在这些问题面前让孩子钻牛角尖。
前段时间,一位福建的小男孩对正在学的小学课本提出的质疑。这篇文章讲的是后羿射日的故事,课文里有这样的描述:“土地被烤焦了,江河里的水都被蒸干了”紧接着后面一段却写着:“神箭手羿决心帮助人们脱离苦海,他翻过九十九座高山,蹚过九十九条大河,来到东海边。”既然是河水都被蒸干了,为什么过河的时候还用蹚?
这个问题难倒了众多的老师和家长。后来人民教育出版社也给出了回应,说是神话故事里有很多夸张的描述,文章当中也有很多用夸张的手法来表现后羿的神力。不过在这篇课文当中联系上下文这里用了一个“蹚”字确实是不太合适,而教材编写作业正在认真研究,会对教材进行适当修改。在下个版本当中这个问题就可以解决!
这位小朋友认真思考,敢于提出自己的想法向权威挑战的做法值得称赞。孩子们喜欢思考,喜欢问问题都是好事。但面对孩子们的问题,作为家长不能敷衍,要认真对待。
然而现实中面对孩子的十万个为什么,很多家长都显得很无奈。只要你愿意回答孩子的问题,他们就有问不完的为什么。其实孩子喜欢问问题是好事,有问题说明他们在动脑思考了。所以面对孩子的问题,家长不光要及时回答孩子的问题,还要多鼓励他们思考,多问为什么。
面对孩子的问题,家长一定要有足够的耐心。如果知道答案,就给孩子一个很好的解释。如果不知道答案,那就想办法和孩子一起去查找资料,或亲自做实验。如果通过查找资料上也找不到答案,那就如实地告诉孩子找不到答案,或者进一步找相关的专家或老师。但在回答孩子问题的时候,也要多问孩子一个为什么启发他的思考。
今日话题:面对孩子的十万个为什么,你是怎么回答的呢?
(图片来自网络,如有侵权,请联系删除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