方:适才。蚌:贝类,软体动物有两个椭圆形介壳,也许开闭曝:晒。支:援助,即对峙、对立鹬:一种水鸟,羽毛呈茶褐色,嘴和腿都细长,常在浅水边或水田中捕食小鱼、虫豸、河蚌等。箝:同“钳”,把东西夹住的道理喙:嘴,专指鸟兽的嘴。雨:这边用做动词,下雨。即:就,那就。谓:对……说。舍:抛却。相舍:相互抛却。并:一起,一起,一起。禽:同“擒”,捕获,捉住。且:将要。弊:毛病;坏处,这边指疲弊的道理。禽:通“擒”,捕获。恐:担忧。为:替,给。
赵国将要征伐燕国,苏接替燕国对惠王说:“这日我来的功夫,途经易水河,望见一只河蚌适才从水里出来晒太阳,一只鹬就来啄它的肉,河蚌马.上闭拢,夹住了鹬的嘴。鹬说:‘这日不下雨,翌日不下雨,就会有死掉的河蚌。河蚌也对鹬说:‘这日你的嘴出不来,翌日你的嘴出不来,就会有死掉的鹬。’两个不愿相互抛却,终于-个渔人把它们俩一起捉走了。目前赵国将要征伐燕国,燕赵即使长久对峙不下,老百姓就会疲困不胜,我担忧强壮的秦国就要成为渔翁了。因此我期盼大王用心斟酌这件事。”惠王说:“好吧。”因而中止(了征伐燕国的策动)。
成语:
鹬蚌相争:“鹬蚌相争,渔翁得利成语。比方两边对峙不下,而使第三者从中得利。
1.请注释句中加点词的道理。昔日不雨,明日不雨,即有死蚌。雨_______即_______两者不愿相舍,渔者得而并禽之。舍_______并_______2.请用“/”为以下句子区分诵读停滞(限两处)两者不愿相舍,渔者得而并擒之。3.以下句中加点词注释有误的一项是:()A.今赵且(将,将要)伐燕。B.两者不愿相舍(抛却,铺开)C.蚌方(正,正要)出曝。D.故愿王之熟计(推算,斟酌)之也!4.以下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不异的一项是:()A.苏代为燕谓惠王臣恐强秦之为渔父也B.今者臣来,过易水过东郭老师问焉C.昔日不出,明日不出天日高一丈,地日厚一丈D.故天去地九万里故愿王之熟计之也5.以下句子中加点的“以”字用法相当于连词“而”的一项是:()A.燕赵久相支,以弊公众。B.常衔西山之木石,以堙于东海。C.群起以棍棒逐之。D.现代儒争异同,何以异是!6.以下句子中加点的“之”字的用法与例句中加点词用法不异的一项是:()例句:鲲之大,不知其几千里也。A.鹏之背,不知其几千里也。B.又北二百里,曰发鸠之山。C.古人有睹雁翔者,将援弓射之。D.故愿王之熟计之也!7.请翻译底下的句子。燕赵久相支,以弊公众,臣恐强秦之为渔父也。1.雨:下雨。即:就。舍:铺开。并:一起。
2.两者/不愿相舍,渔者/得而并擒之。
3.C。方:刚。
4.D。
5.A。
6.D。
7.燕国赵国长久相互对立,而使百姓疲困不胜,我担忧强壮的秦国就会成为(后来得利的)渔父。
—END—预览时标签不行点收录于合集#个